读书笔记
第1章 全面提高写作能力的训练
1.写文章要“以读者为中心”
【以读者为中心的文章】贴近对方的立场和心情,容易获得预想中的效果。
【以作者为中心的文章】无视对方的立场和心情,很难获得预想中的效果。
如何写以读者为中心的文章?
- 写读者想看的东西
- 写读者感兴趣的东西
- 尽量写得通俗易懂
所谓的读者定位,首先需要把握读者的兴趣和需求,这是“以读者为中心”进行写作的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。
2.充分调动记忆,向外“输出”
“长期记忆”是各人专用的“内置辞典”,每个人可以根据需要,随时从这部辞典里调出相关信息。另一方面,没有转移到“长期记忆”去的信息(短期记忆)大多会在几个小时至几个月之间自然消失。
把信息从“短期记忆”转移到“长期记忆”
从“短期记忆”转移到“长期记忆”呢?最有效的方法是:向外输出信息——“说”和“写”。
所谓“输出”,其实就是自己“运用语言”。人在说和写的时候,一定会伴随着“1→2”的过程:
- 理解信息;
- 整理信息。
3.多问自己,文章就会有质的飞跃
“自问自答”,正是“写文章”这一行为的本质。文章的质量取决于“自问自答”。
以向下挖掘的方式继续自问自答,比较适合以下两种情况:想重点描述某件事,凭直觉感到“从这里挖掘可能会得出有趣的回答”。
4.形成“习惯动作”,能提高专注力
习惯动作有助于保持专注,这是有科学根据的。注意力高度集中、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发挥的精神状态,在心理学上被称为“ZONE”(区),而习惯动作正是引导自己进入“ZONE”的诱因。
5.设定“截稿时间”,能提高写作速度
人的这种特性已经被脑科学所证明——即所谓的“Deadline Rush”(期限临近时的突然冲刺)。
6.充实表达方式的弹药库
-- 列举近义词的训练
第2章 写出通俗易懂的文章训练
7.要明确地提出结论,才能清楚、更好地传达
--确定尺度的训练
只要有判断标准,就能得出结论。(反推,因为要定判断标准,就涉及到定位等综合问题做辅助)
8.冗长的文章不会有人看
-- 把文章删减一半的训练
作者总结:“热情地下笔,冷静地下刀。”
“冷静地下刀”必须遵循一条规则:尽量删除掉和自己想传达的信息关联性较弱的信息。
写文章这种行为,其实就是整理信息并将其形成文字的过程。如果擅于整理信息,就能清晰明了地传达重要的信息。
9.一定要具体化
-- “抽象→具体”的训练
10.与读者形成共识
-- 简单明了说明的训练
在训练中避免使用原词,这样可以逐渐增强自己的说明能力。
11.准确的描述事物和传达信息
-- 比较&设定范围的训练
【问题⑴】和什么相比会这样呢?(比较)
【问题⑵】在什么方面(就什么范围而言)会这样呢?(范围)
对方流露出诧异的神色时,你就要考虑:是否自己所举的比较对象和范围不恰当?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对方的反应和表情,逐渐提高“比较”和“设定范围”的准确性。
第3章 写出有说服力文章的训练
12.防止信息遗漏
-- 5W3H方法的训练
When:什么时候?到什么时候为止?(期限、期间、时期、日程、时间)
Where:在哪里?去哪里?从哪里?(场所)
Who:谁?对谁做?(主体、对象、任务、角色)
What:做什么?发生什么事?(目的、目标、事情)
Why:为什么?(目的、理由、根据、原因)
How:怎么做?(方法、手段、顺序)
How many:多少?(程度、数量)
How much:多少钱?(价格、费用)
13.获得读者的共鸣和赞同
-- 目的&目标的训练
“目的”是“想要实现的事项、行动的意图”,而“目标”则是“为了实现目的而设定的中途标记”。
不带目的的文章,在这世界上是不存在的。我们写文章时,需要考虑:为了实现这目的,应该设定哪些目标呢?只要设定了合适的目标并且按照这些目标写出来的文章,一定能如你所愿地俘获读者的芳心。
目的&目标的训练
为了准确地抓住目的和目标的感觉,我推荐有效的“目的&目标的训练”。自己进行某项行动时,在明确“目的”的基础上,从目的逆向反推回去,设定合适的“目标”。按“目的→目标”的顺序思考,是这项训练的基本理论。
14.信息不足导致文章内容薄弱
-- 信息+原因的训练
所谓“原因”,其实正是“5W3H”中的“Why (为什么)”。我们应该记住:为了让文章具有说服力,对“Why”的说明是必须的。
要写清楚原因,首先,作者本人当然必须明确地把握原因。我们可以在日常会话中进行“信息+原因的训练”,强化“原因意识”。
15.通过具体事例来增强说服力
--举例的训练
要引出具体事例时,可以使用“例如”一词。一般来说,“例如”之后,会紧接着与前文相关的具体事例。一旦把“例如”亮出来,后面就会自然而然地写出具体事例。我在举例时,也经常使用“例如”。
16.区分事实与判断
--分辨是否是事实的训练
所谓“事实”,应该是“谁都无法否定的事”,而“判断”,则因人而异,千差万别,是通过作者自身经验、价值观、偏见等过滤而成的观点。
17. “事实→结论”模式能加强文章的逻辑性
--用“所以”导出结论的训练
写文章时,必须意识到这个“⑴→⑵”的流程。“结论”部分,自然要加入作者的意见、主张或价值观等。如果只是叙述事实,而没有写从中得出什么结论,那就是作者的失职。
这些接续词都能表示“根据⑴ (事实),能得出后项的结果”,所以,可以用来导出结论。“事实”和“结论”的因果关系越强,文章也就越有逻辑性。
用“所以”导出的结论,能鲜明地反映出作者本人的意见和价值观。也就是说,这项训练还能起到认真审视自己的意见和价值观的作用。虽说训练的主要目标在于“加强写作能力”,但其实还隐含着“发现自我”的深层目标。
18.用“总而言之”传达最重要的信息
--总结别人话语的训练
进行“总结别人话语的训练”时,并非只是随便概括就行,关键是要抓住话题的本质与核心。如果你能准确地抓住核心并加以总结,对方会感到很高兴,因为他知道你在认真地听他说话,而且还听懂了(抓住了)他想表达的重点。相反,如果你没有抓住话题的本质与核心,则有可能失去对方的信任。虽然有点危言耸听,但在做这项训练时,确实需要有承担这种风险的心理准备。
19.运用比喻,写出通俗易懂的文章
--比喻的训练
擅于表达的人,大都是运用“比喻”的高手。
运用比喻时,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比原来的事实更形象化。
作家井上厦曾说过:“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写作的秘诀,那就是:用自己的独特语言,写出让每个人都能看懂的文章。”
第4章 写出有深度的文章的训练
20.增加不同视角,使文章更有深度
--收集视角的训练
视角本身并无正确和错误之分。对于写文章来说,“必须收集正确的视角”这一固定观念是非常有害的,应该趁此机会摒弃之。
在很多情况下,从出人意料的视角、奇怪的视角看问题,反而能写出有意思的文章来。对于自己收集到的视角,不要轻易地判断是好是坏,因为你不知道,究竟哪个视角才埋藏着“宝藏”。
21.深挖某种情绪的来由
--“为什么”的训练/喜怒哀乐的训练
请容我再重复一遍:人的情感是很复杂的。可是,正因为复杂,正因为难以捉摸,自我审视才更有意义。只要你挖掘到真正的原因,就能写出深刻的文章、有趣的文章、值得一读的文章来。
22.通过描写细节来吸引读者的兴趣
--描写细节的训练
所谓“细节描写力”,顾名思义,就是描写细节的能力。写文章时,这种能力适用于描述各种事项,包括前一章提到的“情感”,还有感觉(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味觉、嗅觉)、回忆、事实、风景、模样……
发表回复